沐溟辰

公众号:维度共振

© 沐溟辰 | Powered by LOFTER

Nocturne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9, No. 1 - Artur Rubinstein/Chopin

肖邦作品第九号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

前几天预约去上海签证,估算了一下时间,发现自己无法一大早从学校出发赶高铁——时间太早,第一班地铁还没开动。

家离高铁站方便一些,于是我计划回家住一晚,第二天再赶早去地铁站。


赶七点的高铁,第二天要五点起床。

前一天晚上,老妈叮嘱了我无数次:“材料收齐了没?再看看有没有什么漏下的?”一边忙着洗衣服,收拾东西,打扫卫生,叮叮当当,进进出出。


下午她开车来学校接我回家,聊到近况,我得知她最近工作不是很顺心。我有点难过,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老妈,你以后就会发现这都不是事儿……”

感觉自己说了一句空洞的废话。

“我的意思是,等我以后厉害了,你现在在乎的这些,就都不算什么了!”我连忙补上了这句。


十点多,我躺在床上,算着还有不到七个小时就要起床了,于是戴上耳机,选了这首夜曲,酝酿一下睡意。听完准备睡了,发现卫生间的灯还是亮着的,我:“老妈,你也早点睡啊!”

其实我可以自己解决早饭,但我知道,她明天肯定会起得比我还早。

“好好,我等洗衣机脱好水就睡啦。”

“老妈晚安。”

“晚安。”

安静了数秒。

“老妈,我以后有出息该多好啊。”


第二天早上,我连滚带爬地按掉五点的闹铃,正在做早饭的老妈匆匆走到我房间:“你不用起那么早哎,我特意早起了一点……”

那一瞬间突然很难受。


若是记忆没有出差错,这首夜曲,大概是第一首触动我的古典乐。小时候性格很不好,沉默,孤僻,还多愁善感。记得大概只有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工作忙,偶尔会把我放在外婆家住。当时很不喜欢住外婆家,也许是因为不习惯,也许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也许时性格使然,小时候一到这个时候就无比失落,一心只想着天亮,一心只想着回家。

当时我有一个老式的翻盖手机,记不清为什么手机里为什么会有这首夜曲了。那天晚上,客厅没有开灯,我百无聊赖地打开音乐播放器,黑暗中只有屏幕的一点光亮,安谧的旋律里,感到自己孤独无助得就像这首夜曲。

那个性格孤僻乖戾的小孩,多活了十几年到现在,跑去签个证还不是要老妈早起帮我做早饭。

“要是我有出息该多好啊。”

愧疚,十几年过去了,我却还是那么没出息,还是个需要父母操劳的孩子。


想起龙应台《目送》里那段有名的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高中读到的时候就颇受触动,随着几年的沉淀,我对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那个一离家就怅然若失的小孩,经历了中小学,到了不常回家的大学,以及随即而来的出国,也许之后,还会愈走愈远。

父母却一直在那里,从未走远。

我知道老妈这几年睡眠不太好,前几天心血来潮:“老妈,肖邦夜曲,你选一首喜欢的呗。”

然后给她分享了鲁宾斯坦这一整张肖邦夜曲的专辑。

“你要弹给我听吗?”

“好啊,而且我最近想选一首写写,你看哪首最喜欢。”

她晚上认真听完告诉我,最喜欢这首。

“这首我会弹呢。”

“我知道啊,你上次弹的录音我给朋友听了,她们都觉得很好听。”

想起是今年寒假的时候,在家录音录了很久,还转到了朋友圈。

“那我暑假回家再认真把它练好!”


夜曲,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

时隔十几年,再次为这首夜曲触动,不再因为是孤独想家,而是感慨岁月易逝。无论是孤独想家,还是感慨岁月易逝——它的寂静幽澜,似乎都将我的思绪描摹晕染得更加浓厚。

也许一句晚安,也会因不可避免的渐行渐远变得弥足珍贵。


也没有什么别的愿望,只希望老爸老妈不要焦虑,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开心生活。

祝你们早安,午安,晚安。

【公众号:维度共振】


评论 ( 6 )
热度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