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溟辰

公众号:维度共振

© 沐溟辰 | Powered by LOFTER

Symphony, No. 3 in, D minor: VI. Langsam -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四)

涉猎马勒作品大概是半年多之后,才接触了第三交响曲。当时就后悔了,相见恨晚的后悔。


乐章开始以弦乐幽静地表现主要主题,对位极为优美。加入木管后以小调表现副主题,以新的对位,由小提琴再现主要主题,加上第一乐章第一主题动机,形成高潮。


然后主题又宁静地再现,加强力度后加上第一乐章小结尾动机,达到雄壮的高潮。再以铜管出 现主要主题,纠缠着副主题而发展,最后以光明而结尾。这个乐章像是从对天使的凝视开始,最后是讴歌爱而结束。


马勒原定第三交响曲标题为《夏日正午之梦》,他解释道:


“大自然孕育了一切,所有可怕的、巨大的、可爱的……关于这些必然没人经历,给我的感动却总是不可思议。大部分的人提到自然,想的总是花、鸟、森林气息之类的,但酒神戴奥尼索斯、伟大的潘神却没人知道。”

————————————————————

布鲁诺·瓦尔特说:

“马勒的思考、讲话、阅读、作曲等等一切都是以‘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为何目的’这些问题为基础的。

马勒很早就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人生和死亡,这一问题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头脑。”


马勒一生都是选择死亡的题材,这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可见,强调死亡实际上就是体现了马勒生命中的悲观意识。


在对痛苦、不幸,无法抗拒的境地下,人们要寻求某种问题的解释,叔本华哲学恰恰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按照叔本华的理论,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生活中最深刻、最真实的东西,音乐本身正是对这种深刻、真实的直接传递或客体化。


然而马勒并不像瓦格纳那样几乎是全盘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马勒与叔本华,实则是一种人生观上的契合。


马勒的音乐传递的,本身就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现实生活。


而在这些包罗万象的交响曲里,那些梦幻般优美的慢乐章,是地狱里开出的小花,是混沌里诞生出的星星。

(未完)

【公众号:维度共振】

评论
热度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