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溟辰

公众号:维度共振

© 沐溟辰 | Powered by LOFTER

Lieder ohne Worte, Op.62:No. 6 Andante grazioso in A "Spring Song" - DECCA

和认识许多其他作曲家的过程相似,初次接触门德尔松的名字,是在童年的钢琴课上。

钢琴老师在听完我还课的曲目后,布置了新的练习任务——门德尔松的《春之歌》。记得当时老师说,门德尔松的作品”浪漫主义气息比较重““作品风格比较华丽”。

当时七八岁的我不懂这个词什么意思,但,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永远都是一个感性到理性的过程——A大调的快板,满谱的装饰音,轻快的旋律,对于”浪漫主义“懵懵懂懂的理解,大概就在我听老师演示弹奏《春之歌》的时候,悄悄萌了颗芽。


小时候起就莫名觉得“门德尔松”的这个名字很有贵族气——就像莫名觉得“巴赫”一板一眼,“肖邦”多愁善感,“海顿”忠厚朴实,“舒伯特”恬静内敛,“拉赫玛尼诺夫”浑厚有力一样。

后来才知道,外国人的名字其实都是音译过来的,尽管如此,这种印象仍然挥之不去。

门德尔松喜爱用音乐对自己的生活以及自然风光进行色彩性描绘曲式上追求古典音乐的完美协和,雍容华美而不失宁静优雅,尤其喜爱创作抒情性描绘性的小型体裁。


但是这种风格,尤其对于那些崇尚大型体裁、复杂结构、戏剧性冲突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主观评论家,就可能会被认为“思想肤浅、缺乏矛盾和深邃含义”,缺乏艺术大作的厚重感。门德尔松也因而被打上了二流作曲家的烙印。

说实话,我其实也一直没怎么太喜欢过门德尔松,原因和那些乐评家差不多。我更喜爱的是贝多芬,马勒,柴可夫斯基,喜爱他们那些充斥着矛盾冲突,痛苦纠葛,诉说着他们一生的斗争,包罗着星辰宇宙的作品。


很多年以来,听门德尔松的作品,感觉都是:好听,可是离戳到我痛点,还差那么一点。


甚至,曾经有位朋友问我要肖邦夜曲的琴谱时,专门问我有没有门德尔松的作品,我还挺疑惑:why门德尔松?

疑惑的不是因为她喜欢门德尔松,而是在那一瞬间下意识地以为,这样云淡风轻的作品或许不足以成为一个人的最爱。

【公众号:维度共振】

评论
热度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