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溟辰

公众号:维度共振

© 沐溟辰 | Powered by LOFTER

别作好吗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关于恋爱关系中的「作」,只是根据身边所见所感累积起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促使我决定开始这篇泛泛而谈。

一时兴起拍脑袋,想写,以至能用的参考文献都不在身边。信马由缰往下写了,纯粹个人见解,随便喷。

 

首先关于「作」的行为举例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当代中国社会每位有点阅历的人都有或深或浅的认识与体验。所以跳过举例分析,于此我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

 

所谓「作」,其实是一种缺乏人文主义精神的双标以及自我物化与歧视。

 

首先是双标。「作」的一方往往不会换位思考,妄想对方可以理解甚至是预测自己的全部行为与想法。作为自己且仅是自己的行为主体,这一点显然是不成立的。且在妄求对方达到如此高度的同时,此主体大概也没有这种retrospective的能力,甚至根本没有把这个问题纳入过考虑范围。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局面,且双标的实施者也意识不到自己去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也就是下意识否认了这种不平等的不合理性。

这种局面不仅对于被实施者,对于实施者也是不利的。对于关系的损害的显而易见的,对于社会文化建构也是如此。换位思考是人文主义的本质内涵,这种思维模式是在任何一种关系都应该被践行的。普遍不平等局面的形成会阻碍我们社会思想进步——就算仅仅局限于恋爱关系。比如在《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重建》中,关于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盛行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社会失序关系的讨论中,事实与数据表明二者的正相关性,也就是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了社会资本的衰退。而作者福山指出:问题并不出在个人主义本身而是对于这种这种价值观的理解。政治正确的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是将每一个“他人”也理解为一个“自己”,用同等的努力捍卫其权利、尊严与利益不能被某种集体主义的口号或诉求所吞没。恋爱中的人文主义与个人主义亦是如此。

再谈及物化。中国当代社会的女权主义中总有一股歪风邪气。简单阐述,对比其他社会发展较为成熟的女权主义中存在一种主流观念:“这事我凭什么不能做?”而身边盛行的所谓女权的观念里:“这事我凭什么要做?”谈及女性权利一哄而上,义务时却一脸茫然,充其量仅为“伪女权”。伪女权者高呼争夺权利的同时殊不知这也是一种自我歧视——一种当代社会转型的歧视表现形式。例如在要求对方料其所想不然则大发脾气,其实是一种自我物化。当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和对方的关系视作两个独立平等个体而非共同体看待,莫名的脾气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就解释不通了。

 

关于「作」的表现形式,我根据身边案例抽象出了六种:【以下主语省略,且均为:恋爱关系中的某一方(据现实情况来看多为女方)(或双方)】

⑴.将自己自理能力缺乏与消极遭遇归罪于另一方的责任过失或归因为恋爱伴侣缺失;

⑵.将另一方工具化,把己所不欲强施于对方;

⑶.追求无条件不平等关系,亦所谓双标;

⑷.自认为有权并消极方式干涉对方内务;

⑸.胡思乱想缺乏沟通且拒绝沟通;

⑹.生气生气生气以及你猜我为什么生气。

此处为不完全归纳,仅起形成思维框架的作用。

意欲以后从事偏社会学研究领域,因此曾试图去理解很多身边怪相却失败告终,在这里也算是一样——个人认为以上行为是完全不理智且几乎不可理解。

不过还是简单分析了一下原因。首先,显然这是一种现代思潮与趋势,因此必然有文化影响因素;由于这种思潮的不理智性,因此必然存在一种不理智的文化舆论导向。比如,现代网络上流传的来自某些公众号与微博的言论,或其他媒体的间接宣传与输入,导致现代恋爱观一定程度上的扭曲。一句废话:盈利性媒体往往以牺牲正义性为代价迎合大众偏好,一定程度扭曲事实、夸张情感、制造言论,终而盈利并以达到导向舆论的副作用。于「作」这点上,个人认为,媒体扮演的角色是迎合人类本性中好逸恶劳的特质煽风点火。他们总是极力神圣化——或者说妖魔化——恋爱关系的作用:似乎完美伴侣来自国家分配,且关系确立以后便可一劳永逸为所欲为。举例依然避免,不过上文处避免是由于不必要,此处是因为我反感,不愿意举。

还有一个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西方的约会文化也许是对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发展不成比例这个客观事实的承认,不过以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约会文化在避免中国的“找对象文化”——暂且这么定义——所导致深陷泥潭之后的麻木方面,也有可取之处。且不谈约会文化若放置于中国社会所谓伤风败俗的后果,至少它确立了一种平等的情感关系。而非那种不愿承认肉体欲望或仅仅是幻觉与精神磨合度的不一致性的客观事实,非要求同步发展的拧巴局面。拧巴的结果无非两种:违背自然规律而导致的关系破裂,或所谓来都来了事已至此的——凑合吧。再次申明此处比较两种恋爱文化并非颂扬彼种而贬低此种,由柏拉图指出人类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欲望、理性和激情,衍生出爱情三角理论:完美的爱=亲密+激情+承诺。而此处两种的极端情况其实都不符合这种稳定的三角关系,个人认为约会文化主要问题是缺乏“承诺”而“激情”泛滥,而身边大多「作」的行为大多是在“亲密”不足的情况下不成比例地追求“承诺”。

 还是举个栗子好了。比如最有名的那句“多喝热水”,我实在是看不出来有什么政治不正确的地方。生理期肚子疼或者感冒如何如何,说到底都是自己的事,也就是应该自己缓和解决的事。对方对此类情况的作用最多就是不同程度的关心,而这并不能成为依赖甚至无端向对方发泄的理由。其次,多喝热水这句话本身也没有问题,据我观察,周围人饮水量大多都处于不达标的状态。营养学老师告诉我们水是没有UL的,因此叮嘱多喝热水是于对方健康实际有效的呼吁,也是对社会总体健康状况进步做出贡献。

个人认为,其实建立健康和谐的关系与认真从事其他事本质上并无不同:成功在于1%的灵感99%的努力。以及大多数人的努力并没有达拼天赋的程度。而「作」的心理违背了这一点。常听周围有抱怨纠结对方是不是那个所谓“对的人”,其实并无必要。所谓“对”不是原因,是结果;或者说,“对”甚至也不是结果,只是一种事后的解释。

好的感情需要彼此平等地努力去维护与健全,以达到多重维度的全面稳定。这些维度包括但不仅限于:时间维度上的恒定,行为体现客观化,自我超越的意愿,利他与利己的平衡,同理心与共同成长等。达到这种稳定态需要建构一种复杂的自适应体系,需要彼此共同的努力,而非一方甚至双方根据自己意愿无理取闹为所欲为。

上文提到,在「作」的时候往往否认了一点:自己和对方并非共同体。在理智认识到这一点之后,需要做的是设定和对方的边界,建立新的互动模式。有需求有想法就直接表达,当主观愿望和实际有偏差时心平气和冷静沟通,以期双方效益最大化。其次要承认并理解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可能存在的自卑感,接纳自己并逐步积累自我认同。这一点需要自我反省与修炼,同时要结合与对方相处时习惯性换位思考的模式。然后还要调整绝对化思维模式,树立合理的信念与预期。否则,依然回到上文,会导致由双标造成的不平等局面。

 

其实在经营维护一段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对于自身独立主体的审视。要不断自我完善:要像雕刻家一样努力剔除自己身上的缺陷,如懒惰、愚蠢、暴怒、嫉妒等一切恶的因子,努力去积累智慧、美、财富等善的因子——无论是否处于一段感情中,尤其是正处于其中。对于此关系的独立思考与自我评估也很重要。比如要明确自己在关系中的所想追求,亲密还是自由,独立还是归属,开放还是封闭,稳定还是变化,聚合还是分离?一旦倾向于接受一种,就意味着或多或少要舍弃另外一种。

一旦要求对方履行或承受与目前状态不匹配的责任或压力,感到失望或受挫是必然的。曾经看到过知乎上一个相关话题的回答:“如果需要调整,你可以尝试把预期调整到合理的位置,先让感情这只小船在小河小江里试水。等之后信任建立,感情加深,小船升级为大船,能经历风暴后,再谈规划、谈忠诚、谈未来,或许这会是一个更理性的安排。”

 

以上是以一种较为理性批判的角度分析恋爱关系中的「作」的个人观点。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作」无必要、不理智、损失大、可遏制。除标题外通篇仅发表泛泛而谈,没有呼吁没有号召没有自以为是的建设性建议。

所以——

祝有情人终成眷属

没有的就周末吃好玩好。

钢铁直男许卓然与你们同在。(๑・ิﻌ・ิ๑)

 

评论 ( 5 )
热度 ( 6 )